新聞

2023年2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李求恩紀念中學 - 2023年2月
高增值上升學校 多元活動發揮潛能
李求恩紀念中學創校於1964年,屹立於黃大仙區超過半世紀,以基督精神為本,一直為發揮潛能區內學生提供全人教育,培育六育兼備的人才。新到任的林少娟校長與教學團隊提出4大學生培育重點,讓學生在多元學習經歷之中提升英文能力,同時建立正向價值觀,成為才德兼備的未來通才。
學校培育重點
學業成績有顯著增長︰投放大量資源聘請老師和助教提供更全面的學習支援。
多元學習經歷︰發掘學生的潛能,盡展所長。
校風純樸︰建立學生自信、互愛、積極主動的價值觀。
提升學生英語能力︰逾40項英語措施,加強學習語文的動機和自信心。
精準教學架構 增加師生互動
學校着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尤其強調「學生為本」及師生互動的學與教模式,藉以培養其探究精神,學會學習並發揮獨特潛能。在課堂設計上,教學團隊靈活善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應用多元化及持續性評估之餘,亦因應不同課程單元滲入資訊科技教學及專題研習元素,同時開設多個增潤課程,以提供最適切學生需要的課程。
在本學年,學校於中一及中五級推展分組教學模式,分層照顧學習多樣性。林校長表示:「中一新生往往既要適應中學生活,又要開展比小學更密集的英文應用;中五級學生則即將面對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的重大挑戰。因此,我們先於兩個級別推展『4班8組』的小組教學,為學生提供更貼心的學習支援,並逐步延伸到全校各級。」部分成績較優秀的學生更能參加「摘星課程」,以小組學習模式幫助有志於香港中學文憑試上「奪星」的學生。
於本學年,中文、英文和數學額外多開53組小班教學及16班短期學術課程均全數由學校支付,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設計學習策略,輔以高階訓練,使其學術水平更上一層樓。
投入豐富資源 細緻照顧學生需要
學校於本學年額外投放超過港幣560萬元,進一步優化課程架構,為加強學與教效能,增聘多位外籍英語老師和各科額外教學人員,支援日常教學及課外輔導,更聘請專業英語顧問及專業IETLS課程導師,着力提升學生的英文學習效能。在充足的教學人手的幫助下,學校能夠於各學科分拆多個小組進行教學活動,當中英文口語訓練更額外分拆25組,中一及中五級均由4班分拆成8組,有效降低師生比例,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得到更細緻的照顧。
着重英文學習 建立穩固語文基礎
英文能力是未來通才的重要特質,學校通過逾40 項英文學習措施,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和自信心。校內3位駐校外籍英語老師來自不同國家,能夠為學生創造多元文化的國際校園環境,使學生習慣於運用英語溝通交流。在初中英文課上,學校會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組小班教學,讓老師可以更加了解學生的需要,提供最適切的幫助。而且,英文科組亦會因應學生的英文能力,於英語會話課堂上安排2名外籍英語老師及本地英文老師進行協作教學,以針對性提升聽、說能力。
與此同時,學校特別成立跨語文發展組,專注為各科組設計跨語文學習單元,幫助提升語文及學科知識水平。以科學科為例,教學團隊會在課堂上恆常使用英文科學短片和簡報進行教學,亦於實驗室內外張貼本科專有名詞,藉以增加學生的英文詞彙量及涉獵範疇,亦有助營造運用英語的語境。林校長表示:「例如英語周活動中以『全球暖化』議題推展跨學科學習活動,英語大使和老師都與同學共讀與全球暖化議題相關的文獻、新聞報導、社論等文章,科學課亦會深入講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形成原因。此舉能讓學生同時掌握學科知識及相關的英文詞彙,更能從中認識不同文章體裁,並理解不同持份者的觀點,促進多角度思考。」
為幫助高中學生鋪墊理想生涯規劃路徑,學校鼓勵中五及中六級學生應考香港文憑試以外的國際英文認證考試如IELTS,並資助部分甚至全額費用,以提升其應試信心,並為升讀大學作準備。林校長指出:「部分大學接受以IELTS成績代替文憑試中的英語成績,我們期望學生能有『兩手準備』,向升讀心儀大學及學科的目標邁進。」為此,學校亦開設課後IELTS增潤班,涵蓋聆聽、會話、閲讀理解及寫作範圍,提供大量歷年試題練習,增強應試技巧和經驗。
音樂劇手口並用 推動英語日常應用
學校積極籌辦豐富的英文延伸活動,期望學生能夠愉快學習英語,從而愛上英語。校內的音樂劇小組(Musical Club)由外籍教師帶領學生一同撰寫劇本,台前幕後則由學生主導。不止是台前擔任演員的學生,負責幕後的學生同樣需要懂得閲讀劇本及舞台提示,在過程中吸收不同語文知識,如遣詞造句、文法等,從而提升寫作技巧。在2019年,學校更於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進行英語音樂劇表演,每位學生都各司其職,在舞台上唱跳,大放異彩,體現學習的成果。
同儕學習有助推動學生學習英語,因此學校組織了英語大使學會(English Ambassador Programme)。高中學生會帶領學弟學妹進行活動,豐富學校的英語氛圍。英語大使會在Language Resource Centre當值,與學生及外籍教師聊天,亦會一同遊玩桌上遊戲,也會不時舉行觀影活動,在輕鬆日常的情景下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推動STEAM教育 培育創新創科思維
去年疫情嚴峻下,參加超過12個地區和國際性STEAM比賽。林校長指出:「STEAM是一門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當中結合了『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及『數學』(Mathematics)元素。有別於傳統教學,STEAM教育要求學生應用多角度思考,能夠發現問題,而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近年,學校積極培訓及推動學生參與校內及學界多項大型 STEAM比賽,並於各級開設體驗課程,例如「2022Aerosim全港校際航空比賽」、「STEAM體驗活動 - 機械四足動物製作」等,讓學生領略STEAM的趣味。
再者,學校亦結合STEAM教育及最新科技趨勢,籌備大型活動──「E-Sports Day」。學校邀請香港遊樂場協會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協辦活動,學生可以體驗電子遊戲攤位及水上活動,包括虛擬單車、獨木舟等。活動不僅能夠啟發學生對STEAM知識的興趣,更能體會到STEAM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習動機。
豐富課外活動 全力發掘終身興趣
課堂以外,學校尤其注重學生的均衡發展,因而從多方面開設恆常的課外活動及校隊,培養其身心健康的同時,更能發展多元潛能,培養公民責任感,甚至發展成為終身興趣。為培養學生成為積極主動、充滿自信的「求恩人」,學校致力開拓多元化學習空間,初中學生可以按興趣自由參加 25 項趣味課程,由專業導師以持續、多元及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課程內容亦扣連部分常規課題,藉以做到溫故知新,深化學科知識,延伸至學習啟導。
與此同時,學校亦提供32項恆常的課外活動及校隊予學生選擇參與。課外活動興趣小組邀請多個外間專業機構到校教授多元化的活動,包括冰壺、土耳其燈、RV賽車、滾軸溜冰、花式滑板、手碟演奏、木箱鼓「Busking」等,涉獵體育、音樂、藝術、實用技巧等寬廣範疇,讓學生能夠「學而有用」,且「學得專門」。而且,學校的田徑隊亦是區內的「長勝將軍」,一直在各大比賽中稱霸田徑場,當中男子田徑隊更曾實現「兩年連升兩級」,從港九地域中學校際田徑第三組別(D3)連續跳升至第一組別(D1),成績驕人。
注重品德教育 培養正向價值態度
正面的價值觀能夠啟發學生的多角度思維,未來亦能從社會需要出發,運用所學知識回饋各界。故此,學校一直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為發展重點,銳意強化其自律性和責任感。教學團隊積極校外專業進修,以掌握與學生相處和溝通的技巧、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方法等,從而能夠從學生的難點出發,提供適切支援。校內亦推展多元化的訓輔計劃,例如學生領袖、朋輩輔導計劃、社交小組、共創明「Teen」計劃等,讓學生能在充滿關愛的校園環境下健康成長。
在教育局外評報告中,指出校內學生都「守規受教,待人有禮,尊敬他人,樂於服務;朋輩之間相處和諧,互相幫助;學長具責任感,盡忠職守」,亦見其自主學習習慣開始逐步建立,正正有效體現學生的優良品格。
學業成績正增值 大學取錄率節節攀升
全賴完備的課程框架和高效能的學與教模式,校內學生於香港中學文憑試的成績逐年進步,成為「正增值」學校。在 2022年度的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學校在核心四科、最佳五科、生物科、經濟科及地理科,均獲評為最高9級增值,成績遠超全港中學及同類收生中學,很多科目的增值更為同區中學中排名第一,位列全港前 5%,接近100%科目獲7級或以上增值。在16科應考科目中,考獲考獲2至5**級的比率高於全港4-5**,當中12科超越上屆文憑試的優良率,足見持續優化課程的果效。
為鼓勵學生在學業路上持續奮進,學校開設逾30項獎學金項目,合共逾港幣30萬元。林校長續指:「校內獎學金除了肯定學生在不同學科取得一級榮譽成績獎及全班前三名,亦設立升學獎學金及進步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所長。」由校友及校董捐助的「李守慧教育基金」贊助「愛 ‧ 祝福」(Irish Blessing Scholarship)愛爾蘭升學獎學金計劃,每年資助一名中六畢業生赴笈愛爾蘭,攻讀大學學位課程。過去3年,學生在學術及非學術比賽中,獲得超過320項冠軍、亞軍、季軍及優異獎。